文章详情

喝白酒为什么上头 造成上头的因素

04-13     浏览量:28

  生活中的人都要在外赚钱养家,在外奔波,工作压力与朋友的应酬,经常与朋友喝酒是很平常的事,因经常喝酒,对酒有了酒精依赖症的人数在不断的增加,严重的危害了自己的健康,有的出现了酒精肝及肝病等众多并发症,那喝白酒为什么上头呢?

  喝白酒为什么上头

  醛有香味,低级醛还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。乙醛是酒中辛辣之源,含量不宜过高,过量,则使白酒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辛辣味,饮用这种酒后会引起头晕。俗称甘油醛,不但辣得刺眼,并有持续性苦味为辣味,是催泪物质,对人体危害极大,必须突厥使用含有的酒精配酒。

  杂醇油是异类高沸点的混合物,具有特殊的强烈刺激性臭味,在口味上弊多利少。含量过少会失去传统白酒的风格,如果酒基处理十分干净,即根本没有或十分缺少醇,白酒的味道则十分淡薄,使酒无醇厚感;过多则会导致辛辣苦涩,给酒带来不良的影响,而且对人体有危害作用,它的在中毒和麻醉作用比乙醇强,能使神经系统充血,使人头疼,其毒性随分子量增大二增加。杂醇油在体内的氧化速度比乙醇慢,停留时间长,这是引起白酒上头、口干的又一原因。

  低档白酒使用的酒基功能大多数是普通级食用酒精,国标是异戊醇<80mg/L,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标准异戊醇含量为0,俄罗斯为2~5mg/L,而我国大多数白酒中异戊醇为50~60mg/L。酒精中异戊醇含量越低越受欢迎。因此,低档白酒中酒精质量不高也是引起口干上头的原因之一。

  酸酯平衡是中国白酒的传统特色,中国名优白酒大多数是遵循酯高酸也高的规律,因此人们饮用后对身体的副作用很小,浓香型白酒就是中国白酒的酯高酸也高的典型代表。国外的蒸馏白酒酯低酸也低,更有甚者“俄得克”酒无酸酯或极少。从这些酒类的酸酯分析中,我们可见酸酯关系之奥妙。

  白酒的不同味道

  1、白酒苦

  白酒中的苦味,常常是过量的醇、琥珀酸和少量的单宁,较多的糠醛和酚类化合物而引起的。主要代表物:奎宁(0.005%);无机金属离子(如Mg、Ca、NH3等盐类);酪醇、色醇、正丙醇;正丁醇;异丁醇(苦);异戊醇;2-3-丁二醇;β—苯乙醇;糠醛;2—乙基缩醛;丙丁烯醛及某些酯类物质。

  2、白酒辣

  辣味,并不是属于味觉,它是刺激鼻腔和口腔粘膜的一种痛觉。而酒中的辣味是由于灼痛刺激痛觉神经纤维所致。适当的辣味有使食味紧张、增进食欲的效果。但酒中的辣味太大不好,酒中存在微量的辣味也是不可缺少的。

  过量喝白酒的危害

  长期大量饮酒对身体的伤害很大,尤其是系统、肠胃等。酒精是亲神经物质,酒精依赖是因为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系统严重中毒,神经系统结构的改变,形成一种“奖赏性神经系统”。

  酒精依赖症患者会渴望饮酒,并会不受控制的到处找酒喝,一旦沾酒,就会兴奋,喝个不醉不罢休。当酒瘾犯了,没有酒喝时,就会浑身不舒服,精神状态差,脾气暴躁等,直到喝酒之后,这些不良症状才会消失。酒精对的损伤是大的,酒精肝、肝硬化发病率越来越高。其次伤害的是胃,饮酒容易使人的胃病和胃癌。经常饮酒还会使松软,收缩乏力,胀大,血管硬化,对肺也非常不利,容易使人的气管炎、肺气肿、肺炎和肺结核等。

  酒精依赖症患者有清醒的认识,他们明白饮酒不好,但是无法控制自己。一般每日饮酒量大约在1斤左右,有很多前来寻求手术戒酒的患者,曾经有过昏迷送往医院的经历,其中有很多大量饮酒时间长,脑部核磁片子显示脑萎缩情况非常严重。

  错误喝白酒的方式

  1、饮酒限量

  在任何时候,都不要争强好胜。故作潇洒,饮酒非要“一醉方休”不可。饮酒过多,不仅易伤身体,而且容易出丑丢人。惹事生非。我国的古语里,早就有“酒是伤人物”,“酒乃色媒人”之说,饮酒时勿忘以之自警。不仅高兴之时需要如此,心情不佳之时也需要如此,万万不可借酒烧愁。至于存心酗酒,是更不应该的自残行为。

  在饮酒之前,应根据既往经验,对自己的酒量心知肚明。不管碰上何种情况,都要超水平发挥。在正式的酒宴上,特别要主动将饮酒限制在自己平日酒量的一半以下,免得醉酒误事。

  2、依礼拒酒

  假如因为生活习惯或健康等原因而不能饮酒,可以下列合乎礼仪的方法之一,拒绝他人的劝酒。方法之一,是申明不能饮酒的客观原因。方法之二,是主动以其他软饮料代酒。方法之三,是委托亲友、部下或晚辈代为饮酒。方法之四,是执意不饮杯中之酒。

  不要在他人为自己斟酒时又躲又藏,乱推酒瓶,敲击杯口,倒扣酒杯,偷偷倒掉。把自己的酒倒入别人杯中,尤其是把自己喝了一点的酒倒入别人杯中,也是不对的。

  3、移风易俗

  在饮用酒水时,不要忘记律己敬人之规。特别是要抛弃下列既有害于人,又有损于己的陋习恶俗。

  综上所述,人们习惯用酸、甜、苦、辣、咸等来评价酒的口味风格,白酒中的辣味物质主要代表是醛类。如糠醛、乙醛、乙缩醛、丁烯醛及叔丁醇、叔戊醇、丙酮、甲酸乙酯;乙酸乙酯等物质。

相关推荐